首页 > 昆明妇女网 > 家庭 > 家庭教育

拜师礼是一堂家教课

标签:家庭教育 | 来源:中国妇女报 | 作者:薛元箓

作为教师节的余音,晒出送给老师的礼单,是家长们交流的热门话题。而送与不送、礼物的轻重,则又是话题的重点。

给老师送礼,普遍认为始于孔子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’”意思是,凡自愿给我送上十条肉脯的,我从没有不教他的。束脩之礼也因此成为古代中国尊师重教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
不过,束脩之礼,只是拜师礼,是一次性的见面礼,并非年年交岁岁送。而且,接受拜师礼的同时,老师还要回礼。这样,束脩之礼就突出了礼仪性质。至于拜师礼的分量几何,按朱熹的说法,“束脩其至薄者”。礼轻情意重,这也符合其礼仪性质的要求。

对照束脩之礼的传统语意,如今的家长们在交流送礼之时,恐怕都需自我检讨,给老师送礼的初衷是什么?是否掺杂了攀比的杂念?

许多家长并不避讳这样的理由——为了孩子不吃亏,因为“谁送了什么老师不知道,谁没送老师一定知道”。显然,花钱买公平,完全背离了拜师礼的尊师之道。而以不公平的方式博取公平,也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公平。

至于束脩何以能被定格为传统拜师礼,体现的也正是古人强调一律、避免攀比的智慧。包括束脩六礼的格式化,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朴素理想。以此衡量,处心积虑于送礼不落人后,这样的心机,难道不正是对公平的伤害吗?

更应该引起家长们思考的是,如此送礼的观念和行为,将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?常言道: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这个“好”字,专指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,其中,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深远。所以,在每一次给老师送礼之前,建议家长们都能面对自己的孩子,认真思考:我为什么给老师送礼?我到底在向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?这应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堂课。

事实上,对孔子所言“束脩”的考据,自古就存在争议。另一种解释是,束脩是15岁的意思。若如此,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”的意思就变成了,凡年龄到15岁者,我就教他。跟送不送礼,已经没有关系了。(薛元箓)

  • 分享:
  • 编辑:李萌     2023-09-18

评论

0/150